当前位置:
首页 > 家族纪事 > 呼吁留存“丁氏官厅”的材料

呼吁留存“丁氏官厅”的材料

  看上去,这幢破房子,已没有什么价值。

  但围绕这房子,有许多故事……


  “丁氏官厅”是于都县新陂乡中塅村的一幢清代府弟建筑,虽然已经破败不堪,但它的身上上演了“蒋介石题匾”、“发出第一道长征战役命令”等故事,在当前大力建设美丽乡村特色小镇,以推动精准扶贫的大好时期,“丁氏官厅”后人本着留存祖宅用于地方政府开发利用的期望,整理相关材料,供各级部门及领导参考。


简况

  丁氏官厅为清光绪中期的县官府弟建筑,是全县为数不多的古建筑,自古至今,这幢古屋关联着“奉直大夫善誉乡里”、“热血青年投身民主革命”、“蒋介石亲题寿匾”(另有记载)、“中央红军军委纵队(总司令部)驻地”等历史故事。

  至今,丁氏官厅的后人分布在海内外,仍不忘家国深情,丁心普在新陂中学设立“心普奖学金”长期捐资助学。(丁心普,曾任陈诚的机要秘书,国民党少将,后担任过台湾的“国大代表”。)2014年,后人丁右立返乡省亲,在与于都县委书记会面时,主动提出向于都县捐资数百万设立教育奖学基金。(丁右立,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国会议员。)


目前破旧不堪的丁氏官厅

于都县城西南新陂乡中塅村,距长征第一渡约10公里,同村小组还有新中国开国少将丁荣昌故居,邻村觉村有康林少将故居,当地尚留传一些红军长征驻留经过时的小故事,非常适合围绕“长征第一战役令”、“红军长征艰苦征战的起点”等主题,复原打造“长征文化”特色小镇,建立新的“长征主题革命纪念”红色景点,通过兴建“长征体验徒步带”与“长征第一渡”形成景区链,丰富于都的“长征文化”旅游资源,进一步提升于都在长征史中的文化影响。


丁氏官厅相对长征第一渡的位置图示(补绘)

当时的丁氏官厅占地约30亩,十几个厅,房间数百间。但目前,新陂中塅丁氏官厅只剩下主厅,且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即将当作“空心房”拆除。为了给后续挖掘建设革命历史文化遗存留下一个可能,再次呼吁保护“丁氏官厅”。 以下内容主要整理于丁氏官厅后人丁松柏写于2002年的文物保护申请资料“呼吁保护和抢救濒危文物古迹——官厅(大夫弟)的申请报告”,报告曾于2003年前后呈于都县文化局。(丁松柏——丁连陛曾孙,高级编审,原云南大学教授、云南省地方志办公室退休干部,2013年去世于昆明。)

 

留存主价值

[据史推测]  长征第1道战役命令从这里发出

这是长征史上的重要节点事件,也是长征史研究的空白!

1934年10月16日,中央红军各部队在于都集结完毕,准备长征。

17日从于都十个渡口渡过贡江。——夜渡贡江,往利村、新陂方向……

18日中央军委发战役命令。——新陂境内……

19-20日完成主力集结。——长洛、牛岭、仁风、双芫……

21日突破第一道封锁线,出于都。——安远、信丰交界……

于都,作为长征出发地,目前有著名红色景点“长征第一渡”,红军南渡贡江后,21日在四县交界的地方突破第一道封锁线离开于都,在17-21日之间,还有一个重要的节点事件在于都境内,就是18日中央军委发出长征后的第一道战役命令,这道命令发自哪?据现有的长征史料和相关证明材料推断,这道命令,发自渡江后、突围前的红军军委临时驻所——新陂中塅丁氏官厅


中央红军渡江后至突破第一道封锁线的时间节点图

18日,军委总司令部驻留新陂丁氏官厅。

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进行战略转移,举行二万五千里长征。自十月十六日至二十日,在峡山至县城的30公里河段渡过贡水。规定每晚六时至次日拂晓为渡江时间,军委一纵(即总司令部),分批渡过贡江,集中在新陂中塅。根据“中央红军长征开始战斗序列表”(1934年10月1日-12月1日)可知:红军总司令为朱德、总政委周恩来、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见注4《中央红军长征简史》P50-51)。如日程表中规定: “16日军委纵队从晚上渡雩都河并应到达新陂,ⅠK、ⅢK从晚上于规定地域渡雩都”等在实际行动中,由于情况变化,10月12日中革军委主席朱德致电各军团、纵队,通知“按日推迟一天执行”,于是,10月 17日晚,中央红军主力部队从雩都河边的十几个渡口,先后渡过雩都河,踏上“长征”的漫漫征途。(见注《档案解密中央红军迈出的长征第一步》周忠全,《北京档案》2016年10月 P50)

档案出版社1986年6月出版的《红军长征日记》第214页“伍云甫长征日记(节录)”记载:16日由古田至新陂;17日驻新陂休息;18日晴,由古田出发,12时抵新陂;19日阴,下午微雨,由新陂经小溪抵畚岭圩。六分队由“2C”赶到,错走路。

毛泽东因病随军委一纵行动,于十八日拂晓渡过贡水。中路军委第一野战纵队,17日傍晚从古田、岭背等地出发,在孟口至龙舌嘴间夜渡于都河,军委总司令部等机关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博古、张闻天、李德等中央领导人在于都县城东门渡口渡河,18日在新陂宿营,19日进抵小溪畚岭地域,20日到达安远县合头休息。(见《中央红军长征的准备》凌步机,《党性党风党纪研究》2016年03期 P92)

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的《中央红军长征从这里出发》第147页,跟随毛主席一同渡江长征的朱开铨回忆到,“晚上吃完晚饭,大约七、八点钟,我跟在毛主席身后,一起过了浮桥。”“过了于都河才走了四十里路,天就快要亮了,队伍停在于都的新陂,在这里住了几天,等红军主力到前面打开一条通道以后我们再走。”也有可能,毛主席在新陂不止住了一天。

红军总司令部驻在新屋里丁氏官厅,是因为新屋里官厅战略位置适中,处于两江汇合处,有利安全保卫,便于指挥大部队行动。它的左冀为—、九军团,右冀是三、八军团,五军团殿后,掩护军委纵队转移,更重要的是新屋里丁氏官厅是一座空闲着的面积近万平方米的深宅大院,设备齐全。在贡江以南广大地区再也找不到如此适合首脑机关驻扎的地方。

18日,发出了长征开始后的第一道实际战斗指令。

10月18日, 中革军委主席朱德、副主席周恩来、项英签发“赣南部队行动部署”, 命令赣南地方部队(含游击队) 分别在信丰、安远一带 (主力红军撤离苏区需经过的地域)坚守游击并封锁消息。10月18日, 朱德签发《关于赣南作战命令》(关于野战军攻占固陂、新田地域的命令)。该命令明确规定了赣南地方独立部队、国局保卫大队集结、守护地域,要求红军各军团于“10月19日夜”抵达各自的“进攻出发地”以及于“20日黄昏前”的各自攻击路线和目标等。(见注《从长征前夕的命令和集结行动看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刘良,《党的文献》2005年 第2期 P81)

所以朱德、周恩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均曾在新屋里丁氏官厅住过,并且突破第一道封锁线的总攻击令于十八日下午在此发出,总司令部于次日晚移驻畚岭。(见注4《中央红军长征简史》P34—51)(见口碑资料(1)、(2)、(3)、(4))


丁氏官厅文化 

官厅(连升大夫弟)概况

在贡江之南,黎村之西约十公里处,有一块面积平方公里的冲积平原,就是新陂。传统上将自南向北分为上塅、中塅、下塅三个地段。小溪江、禾丰江自南而北流经平原在中塅会合,流至小溪口注入贡江。

圳背在中塅两江会合处的一块台地上。新屋里(含官厅)在圳背面东北部,它是一座结构统一的群体建筑,拥有12个长厅,14个天井150余个房间的二层楼房,北上前后晒场占地面积30亩以上,其规模之宏伟,在当时的赣南也属罕见。官厅(大夫第)是这个群体建筑中独立而又精彩的部份。

官厅(大夫第)建于清光绪中期,公元1889年竣工落成(见注3),它是著名的实业家、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后来技封为奉直大夫、冠戴五品的丁连陛太太公(或称高祖父,即我爷爷的爷爷。下称太太公)所建。(见注5)清代七品县官以上并经朝廷批准,才能修建这样的府弟,(见注2清.通典)

官厅(大夫第)是清代典型的府第建筑。它雄踞并突出在新屋里东南部,有三厅井十二间,面积约500平方米。前厅是接待来宾和搁置出巡的牌示和各色“龙”旗的地方;中厅布局庄严,肃穆为议事、理案的处所;后厅设一高治天井,衙轿搁在此处。后厅外墙一木扳梯,供登楼之用。(见注5)

当时,官厅四周均为空旷场地(其后三只长厅是二眵年以后才始建的)它建造精巧,用材考究。前后厅均设置一巨型照壁,上有书画浮雕。中厅两侧各竖一木雕侧屏,朱漆门窗楼栋,方砖铺设地板,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太太公过世后,官厅是他子孙后代读书习字、调琴阅经的场所。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就培养出三名新型大学生,一名黄埔军校生。其中姑太丁国芬是上海新华艺术大学西洋画系毕业,是我国著名画家刘海粟的身边弟子。在那封建意识还很严酷的时代,一名女子能奋起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去学西洋画,可说是妇女界反封建的先锋勇士,在全省可能也是首例。

官厅还是三太公(丁平九)从事民主革命的活动基地之一。

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红军长征,南渡贡江,军委纵队(总司令部)曾在此驻扎,突破第一道封锁线的总攻令就是十八日发出的(见注4)。

官厅(大夫第)不仅是一座古建筑,而且是一座具有重大意义的革命纪念地和历史文化古迹。它经历了一百一十三年的风雨沧桑,现已陈旧不堪。幸好,其基本轮廓犹存,现“危危”乎立于风雨飘摇之中!

太公与官厅(大夫弟)

太公(1847-1910)丁连升生于道光、殁于宣统,出身平民,做小本生意起家。

十九世纪下半叶,太公从事制糖经营,他制的金利糖很有特色,誉满府城,一时争购金利糖成风。生意红红火火盛极一时。(见注3、注5)

由于他杰出的才干,深谙经营之道,凡他经营的企业无不兴旺发达,繁荣昌盛。对当时的经济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见注5)

太公一生以勤劳节俭、忠厚善良著称。中年以后成为拥有万贯资产的巨商,但对已一分一厘也不浪费。他热心慈善事业,对贫困亲友能慷慨解囊,包括田产和房屋扶持其成家立业。出巨资修道路,办学堂,资助贫困户办婚丧大事在数百家以上。太公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从不放高利贷。他的善举广为乡里传颂。(见注5)

咸丰年间,太公以其超凡的才干突出的贡献和深远的社会影响,被朝廷封为奉直大夫、冠戴五品,在朝廷的恩准和资助下建起了官厅(大夫第)。(见注2)

官厅(大夫第)不论在建筑技术、建筑艺术和风格上看都代表了明清时代的最高水准。尽管它在那个时代并非罕见,能经历跨三个世纪的风雨剥蚀迄今能屹立着未倾到消失的府第建筑在我且可能不会有,即使在全省也是少见的。像这种稀有的占府第建筑如果能得到政府的保护并开发出来,将垂益于千秋万代。它不单是古建筑,从它的身上可折射出我国几个世纪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科技的演变状况,是研究那个时寸代各个方面的活教材。

留存至今的官厅(注:实已破旧不堪)

(一)具有革命纪念意义

1、晚清三太公丁平九(下称三太公)接受了民主革命新思想,追随孙中山先生干革命。他是同盟会会员,在上海总部工作。他是一位激进的革命党人,受到满清的注视而被通缉,老家官厅被抄,他一度潜往日本。辛亥革命联络革命志士,准备发难。那时各方志士来往我家的络绎不绝。官厅成为他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基地之一。(见注5《回忆录》)

2、上文提到,长征与丁氏官厅有着密切的关系,让官厅渲染上了一切新的革命文化印记。

(二)可谓历史文化古迹

1、由于三太公早在二十世纪初就接受了民主革命新思想。他的先进思想和革命行动对家人产生了深刻影响,亲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到广阔的天地里闯荡。上世纪二十年代就培养出三名大学生和一名黄埔军校生,其中姑太丁国芬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西洋画系。在封建意识很浓重的时代,一位女子能勇敢地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去学西洋画,没有惊人的勇气和意志是不可能的。她无愧为妇女界一位反封建的先锋勇士。那时在全省可说是风毛麟角。

他们是那个时代先进文化代表,激励和带动了文化迅速向前发展。(见注5《回忆录》)

2、辛亥革命前后,我家从日本(或上海)引进留声机、电影放映机各一台,在官厅放映,使偏僻的乡村得开风气之新河,那时赣州没有电影院,省府也绝无仅有。(见注5)

官厅(大夫第)不仅是古府第建筑,而且是具有重大意义的革命纪念地和历史文化古迹。将它及时抢救保护起来,开辟成纪念馆,无疑等于建成了一项人类文化工程将成为进行历史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最珍贵、最生动的课堂。


资 料 来 源

1.《明史》、《清史》:太平军起义,以其摧枯拉朽,所向披靡之势……彻底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使其朝野上下一片惊慌失措,满朝文武大臣,文不能理政,武不能打仗,尽是些酒囊饭袋“不得不开始大量启用汉人中的杰出人材。”

2.《清通典》四十官职,十八文武官职,P1300—1500,府第建筑:七品县官以上并经恩准备案才能修建。根据官衔的高低,对官厅的建筑规格有严格规定,规格档次一级比一级高。所谓规格是指建筑面积的大小,房屋的高度,风格类型,建筑材料等。特别是房子的高度和大门的高度和宽度规定尤为严格。

官厅(大大第),“大夫”是官阶,“第”是高等房子。通称官厅。它一经批准盖建后,其经费由朝廷拨一部份,以示恩泽。地方政府负责派工派料,其余自行承担。

3.《兰芬九修丁氏族谱》

P83-118页正道公房;P1847—1904页三锡公房;P5557-5560页朝停公房

4.《红军长征简史》曾三作序,杨成武题词,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一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准备战略转移,第四节同陈济棠进行谈判。第五节红一方面军西征,渡于都河的日程表,突破第一道封锁线,野战军十月十日至二十日行动日程P39-P43);红一方面军南渡贡水计划(渡江时间、地点安排);中央红军长征突破第一道封锁线战斗序列表(P50—51)

5.《丁心普回乙录》

P9美丽的家园;P22享誉乡里的父亲;P53二哥晚年凄凉;P58三哥总保得首领以殁

作者是连升太太公的五子。生于1902年,大学本科毕业,曾任暨南大学教授,少将,国大代表,1996年在台湾逝世。

6.口碑资料

(1)红军长征以后老区人民经常怀念红军,当他们谈到红军撤离苏区,开始长征经过中塅时说,红军人马真多,纪律严明,过了四天四夜,有说三天三夜,队伍有条有理,一点也不噪杂,静静的往前进。在新屋里官厅的外面有很多挂驳壳枪的红军走动,道路不准通行,里面住了大人物。我喜欢倾听恩佬伯夫妇和猪婆垅、三角塘(地名)契婆婆等的生动追述。

(2)1977-1994年这十余年里,我与长征老红军、云南省军区司令员少将丁荣昌经常在一起,亲密无问。他经常回忆中央苏区时期的历史,谈当年中央红军撤离苏区开始长征的悲壮场面。他说:“红军渡过贡水后,新陂就是第一集中地“军委纵队(总司令部)就驻在你们新屋里官厅”,当时长征的一切行动都是绝对机密的。他说:“我是事后才知道的。”

总司令部设在新屋里官厅,有两个理由:一是新屋里是渡过贡水后唯一最大的一幢房子,那里的富人都外逃了,将近一万平方米的房子全空着,适合首脑机关驻扎。二是战略位置适中,它处在两江汇合处的中塅,便于指挥大部队行动。

(3)长征老红军干部丁盛将军(新陂乡水排人,原广州军区,南京军区司令员)于1995年秋到昆明,曾到舍下小坐,说:“当时,军委纵队就驻在你家那里。” 

(4)曾任中央红军某部卫生员的丁奎光(又名丁树生)49年夏与我闲聊时也曾谈到“长征时,大领导机关”曾在官厅驻过。丁奎光参加长征,在突破第一道封锁线时的一场战斗中被打散而返回家乡。



二次编辑说明:

以上材料主体部分曾于2003年呈于都县文化局;

2017年12月,材料主体部分纸质彩印稿,呈至于都县博物馆、新陂乡政府书记处,相关领导赴现场进行了查看;

2018年8月19日,“丁氏官厅”被作为空心房拆除。